close

  在場評論
  □陳嘉俊(環保志願者)
  每年“地球一小時”前後,總會有很多人問我,你們還搞不搞活動?“地球一小時”的活動有意義嗎?其實,地球一小時活動被引入中國六年來,每年都有不少質疑的聲音。這些質疑主要集中在:1 .大規模的關燈活動會不會對電網造成影響和破壞?2 .有人覺得每年才關燈一個小時,而且居民照明用電本來就占比不高,就算再多人參與,所產生的節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。3 .你關不關燈,發電廠還是這麼發電,你不用還浪費了,所以這個活動形式大於實際。對這些質疑,作為發起人和參與者,我有不同看法。
  關於第一點,最近廣東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員已有釋疑:“要超過3000萬盞燈同一時間熄燈才會對廣東電網造成負荷驟降”,而“地球一小時”呼籲的是關掉“不必要”的燈,因此導致電網負荷驟降的情況基本不可能。
  有人說,讓那些搞關燈活動的人自己關燈就好了,幹嗎還要這麼多“秀”。事實上,“地球一小時”活動確實“形式大於實際”,活動提供的不完全是一個直接解決問題的方案,而是一個聚焦力量提升公眾環保意識,提高公眾環保行動力的倡導活動。這就類似於情人節送花,你說送花就會讓愛意更濃嗎?是不是就一定要在情人節呢?
  回顧眾多環境保護運動,大多是從公眾動員和媒體輿論發動的。“地球一小時”也不例外。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日常用電行為有多少反思,而這種反思又如何轉變為行動?“地球一小時”不是從零到一百的改變,而是讓每一個人都願意為從零到一的變化而努力。
  從社會價值來看,“地球一小時”絕對是利大於弊。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,“地球一小時”經歷了八年時間,已經成了一個環保運動的符號。民間、企業、政府不同部門都有豐富多彩的響應形式,遠遠超越了關燈和一小時的概念。例如有廣東省環保志願者指導委員會發起早睡一小時的活動,拜客廣州組織夜騎活動,不少餐廳和酒吧舉行“不插電”音樂會,很多寫字樓也開展了一些環保宣傳活動等等。從中,參加者不僅僅有響應環保運動的體驗,更重要的是帶來一種反思———更節約的生活其實也很美好。如何將這一小時的興奮和反思轉化為更長久的改變,我想,這就是每一個愛好環保,關心環保、甚至是每一個市民都需要共同努力的地方了。  (原標題:“地球一小時”,意義超越一小時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80wckzm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